我曾经很推崇 Material Design 的响应式栅格系统,花了不少时间去理解那几张复杂的图表和几张酷炫的动态示意。
可当真正需要用到响应式这东西时,在做完竞品调研后,我慢慢发现自己真不该那么执着于 Material Design 响应式栅格系统,因为:
那两张英文图表对艺术背景的设计师来说真的很难理解。
你设计的产品很有可能比 Material Design 的预期更加复杂。
你的开发团队很有可能不能够 or 不愿意花费时间尝试这么复杂的系统。
连 Google 自己的产品都没怎么使用这套栅格系统。
那么,真正大范围使用、可以借鉴的、非理想主义的响应式栅格存在吗?答案是肯定的,下面我要介绍三种国内外常见的类型。
一. 摆不下就换行
顾名思义,这种栅格中,卡片(即内容区块)尺寸和间距不变,每行能放几张卡片就放几张,摆不下就换行,逻辑非常简单。典型的例子有 Youtube 、Pinterest、Behance ……
△ Youtube
这么简单的响应式栅格系统,其问题也很明显:
页边距不确定,所以为了视觉的平衡感,大多将列表居中(像 Google Play 那样坚持左对齐也不是不可以)。
一整页好只有一种尺寸的卡片,否则边距无法不统一。
固定的卡片尺寸和边距可能在大屏里看起来太小,小屏里看起来又太大。
但是如果产品够简单,列表单一的话,用这种是没问题的。
二. 弹性伸缩填满
这种栅格系统的间距和页边距是固定的,卡片尺寸在一定程度下弹性伸缩,以确保填满整个屏幕。因为间距和页边距固定,也不用担心卡片混排。典型的例子有: Google Drive 、Spotify ……
△ Spotify
这种方式为了保证页边距不像第一种方式那样来回变动,不得不让卡片在一定范围内弹性伸缩,这样做的好处是,不同大小的卡片混排也不会造成混乱。但是在缩放浏览器时,你会发现卡片的尺寸无可避免地时大时小(如上图)。